行业动态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杨先让:苦禅一面叹着气一面理纸为兰英画了一幅兰花李可染在抹泪黄胄哭得最厉害 纯粹现场

  杨先让在“百年黄胄:笔不离手——纪念黄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型回顾展”开幕式上致辞

  我是1948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美术系的,同时考入的同学有从西北地区来的陈天,他比我们都年长,又在学生会中任职。庆祝解放的一切活动,他都领头喊口号,嗓门也大,在交往中,他提到曾与他一起待过的黄胄。记得我还将黄胄的“胄”,误认成“胃”了,反正黄胄这名字在我心中有了印象。

  我和陈天都是1952年毕业的。在此之前,徐悲鸿院长看到了黄胄一幅小画《爹去打老蒋》,即认为此人是天才,让当时任院办和人事处长的丁井文想办法将黄胄调来美院任教,又一说来美院当教授。从此丁井文为调黄胄经历了漫长奔波,直至1953年9月徐悲鸿院长逝世,丁井文也未完成这项重任。总之,人家西北军区就是不放人,心想你美术学院需要人,我们军区更需要,就是不放。后来黄胄调到,以后的日子丁井文又任了中央美院附中校长,与黄胄交情长达几十年,直至黄胄离世。

  黄胄的启蒙者为赵望云先生。1954年我与邵宇一起去西安,认识了当时任西安文化局长的赵望云先生。他因为我是从中央美院出来的年轻人,分外关爱,带我看秦腔、河南梆子,也就在此时知道黄胄与他的关系。

  赵望云,“文革”中遭了大罪。1974年我参加中央美院户县开门办学,一年后回北京时,在西安火车站上,我看尚有一个多小时开车,即跑去看望赵望云老先生,见了面得知他九死一生。人很消瘦,蓄了胡须,人特美,我即为他画了一幅水彩肖像,匆匆拥抱亲了他就快跑向火车站,不久得知赵老去世消息,悲哉。

  后来我方理解黄胄名字的含义,“炎黄子孙”也。他出于对祖国的热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成立了炎黄艺术馆,困难重重。一年他见了我说:“杨先让,帮我弄点资金。”我无能为力呀,可想而知他的难处。

  1954年前后,我们都住灯市口西对面迺兹府两条胡同。我住路南如意胡同,黄胄住路北与老舍相近的一条胡同。黄胄爱人郑闻慧在青年出版社任美编,她怀孕了,经常来我家组稿,主要约我画插图,记得她当时不知何故,面无笑容。由于隐私,我一个男人不便过问。几十年后,我们重见,她已作为炎黄艺术馆的主要负责人,担子重,为继承黄胄的事业奔波着。后来听说身患重病,我深知,那是劳累过度导致。

  1973年,文艺界很多人都由下放农村改造回北京了。周总理出于对文艺工作者的爱护,调了一批老画家回京为宾馆作画。我记得在外交部招待所(原六国饭店)住着作画的有吴作人、李苦禅、李可染、黄胄等。一天,范曾约了我——主要是约了郭兰英一起去外交部招待所跟大家见个面,因为当年都是“文革”中的牛鬼蛇神、封资修,是被打倒过的人物。这次见面的老画家,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也都是后来1982年郭兰英告别舞台时送画祝贺她的画家们。

  那天,大家见面好不新鲜——未料都还健在,真是感慨万分。互相寒暄了一会,苦禅悄声问兰英嗓子还好么?兰英说:“想听我唱么?”那当然。兰英走到窗户前将窗帘拉掩,开唱了。一曲唱完,又一曲,最后唱的是《翻身道情》,痛快至极。大家好久未听兰英那特殊又熟悉的歌声了。苦禅一面叹着气,一面理纸为兰英画了一幅《兰为王者香》的兰花,李可染在抹泪,黄胄哭得最厉害。惺惺相惜,一言难尽。

  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术界刮起出卖作品的新鲜风气。从武汉来北京一人,找上当时任《美术》主编、我的同班同学好友何溶,说怎么怎么好事。何溶找到我,说这么好的事,可以帮忙,让我找作家出作品。我这个智商低的人,人一扇风我就着火,马上骑着自行车跑我熟悉的画家家去。先去李苦禅先生家,二话不问交出两幅(一般都是四尺宣一裁三);到刘继卣家,也是对我的信任,夫人裴立给了我两幅。最后我到黄胄家,记得那天正是黄胄一批画从南方运回,画由于潮湿都长了霉点,发愁呢。郑闻慧也交给我两幅。总之任务完成了,那位武汉来的人带走了一些画。后来怎么样,我也不得而知,作家是否获得了效益我也不知,何溶大少爷作风也未再提起此事。可是刘继卣夫人裴立却追问我画的下落了,而我糊里糊涂答不上所以然,很可能怀疑我中间得利了。何溶后来也去世了,在那个年代骗子不少,因此我也很对不起黄胄等各位好友。

  今天是黄胄百年诞辰大展,在他一手创建的炎黄艺术馆举办,意义深重,由衷地祝贺他。

  杨先让(中)和“百年黄胄:笔不离手——纪念黄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型回顾展”策展人吴洪亮(右)在展厅

  我常想黄胄可谓天才,从技能角度,他绝对得益于他的大量而且极有特色的速写。叶浅予的速写造就了他的艺术特色,那么黄胄的速写也是开创了他的艺术特色语言。

  1953年,我毕业后被分配到新成立的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在图片画册编辑室任编辑。不久由丁井文送来黄胄一幅彩色作品《苹果花开的时候》,画的是新疆少数民族在苹果树下歌舞场面,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黄胄作品。社里决定以年画方式出版,所幸由我画板式而发稿的。

  1982年我与妻张平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开幕那天下雨,黄胄来了。不只亲自告诉我印章的盖法,并坦然对我诚恳地赞扬与鼓励,真感激他。

  中央美院原院长靳尚谊与杨先让(右)在“百年黄胄:笔不离手——纪念黄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大型回顾展”展厅

  (本文原题为《杨先让教授:贺黄胄先生百年大展》,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炎黄艺术馆)

  “彩绘”是杨先让采取西方绘画写实构图及光色处理,以中国纸墨的渲染,再加入版画黑、白线条效果的艺术创作。本书是一部对杨先让彩绘创作历程进行整体记录与全面呈现的彩绘随笔集,按作品内容分为六部分:一、银杏和梨渊,温暖和记忆在心间涌动;二、乡愁倚在他乡的窗前,诉说着绵绵不绝的思念;三、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四、山河辽阔,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五、异域风光别样好;六、我对花的爱,是我爱世界,世界也爱我。这些彩绘多创作于作者退休后侨居海外之时,描绘自然与风景,小城、乡村、故土风貌、域外风情,间以文字记录对往事的回忆,回望自身经历,也反思艺术与时代。其中隐藏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对故乡与祖国的思念之情,以古典与现代的叠加方式一一呈现。

  本书主要记述了杨先让版画创作的艺术之旅。杨先让以西洋画、油画作为他艺术之路的起点,通过版画记录那个时代的风貌,表达自身与时代之间的联系。书中涉及作者所处历史时代的面貌、民风民俗、文学插图、名人肖像、动植物小品、风景等六种题材,不仅讲述版画创作的艺术生活,同时也展现了他创作出的《梨渊》《恩师徐悲鸿》《梁漱溟》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版画艺术作品。杨先让的版画被认为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感,可谓创造了一个木刻版画独有时代特色的时代。

  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杨先让教授被文化和旅游部、光明日报推选为2019“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黄河十四走》立体营销拓展计划”在“2019年全国社店营销及年度人物推展活动”中获评“营销金案”。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自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

  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众人皆知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可面对一个简单的追问“徐悲鸿是谁?”恐怕脑海里的骏马已经脱缰而走,徒留一片空白。而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

  杨先让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后的五年(1948—1953)得到他的教导。在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与选择……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还原了一个真实客观、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的徐悲鸿。

  第一届京东文学奖入围作品,曾获《新京报》2016年度致敬好书(艺术类),2017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年度致敬奖”

  《我是岛里人》是一部个人史随笔集,以作者的成长以及家族的变迁为主线,写他的家族、亲朋、师长、故乡等一些人与事。在杨先让饱含热情的文字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底色,更是那一代人锲而不舍的生命追问。杨先让是新中国第一代的艺术家,他对家族的记录,就是对时代的记录,其中的人与物如同他的版画一般,以他情感浓厚的笔触展示给时代。

  《梦底波涛》。杨先让是先行者,这首先体现在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梳理上。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他偶然进入了民间美术领域,从此便与民间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是在社会对中国民间文化尚没有清醒认识的时候,他用了四年的时间,前后十四次踏上了黄河沿岸考察民间艺术之旅。

  在《梦底波涛》中,可以读到他对其他同行者的提携,以及对民间艺术家的传扬,尤其是他写的《美洲札记》,不只介绍美洲的民间艺术,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比较,借此阐明对研究中国自己的民间艺术应具有的态度和应站的高度。

  《三人行》。从1954年杨先让第一篇介绍董希文的油画《春到西藏》开始,他便以“业余”的姿态写他所经历的八十多年人生印记,其中有他接触到的一些师长,也有让他感动的同辈艺术家,还有一些是不断带给他惊喜的青年艺术家。当然更不乏一些其他艺术大家,譬如郭兰英、于是之、郎毓秀、李苦禅等。他的写作,以艺术为本,情感浓烈,笔触所到之处,浑然天成,这是他情感真挚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的怀念、对人的情谊,以及对时代的责任。

  杨先让是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同时也是记录时代的艺术家,尤其他笔墨所记录的艺术家,还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百年发展史,这也使得《三人行》独具珍贵价值。

  《我为主》。“我为主”几个字取自杨先让与总理的通信。这几个字不仅对于杨先让,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在《我为主》中,杨先让写了美国艺术的现状,也写了美国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还写了在美国生活的华裔艺术家、科学家等,更写了他在国内外为中国民间艺术奔波宣传及在海外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些事。杨先让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情感所至的。

  杨先让,1930年生于山东牟平养马岛,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和创作员,文化部研究室研究员,文化部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美术学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

  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第14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2020中国非遗年度人物。作品曾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著有杨先让文集(四卷)、《黄河十四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田野考察报告》《徐悲鸿:艺术历程与情感世界》《中国乡土艺术》《与木刻刀结缘50年:我的木刻版画创作历程》《海外漫纪》《艺苑随笔》等。

  原标题:《杨先让:苦禅一面叹着气,一面理纸为兰英画了一幅兰花,李可染在抹泪,黄胄哭得最厉害 纯粹现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Copyright © 2014-2024 DG视讯食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备案号:浙ICP备0502901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