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叙事里,数据呈现出一片繁荣向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等指标,勾勒出一幅物质充裕、生活富足的小康图景。但当我们将目光从宏观数据移开,聚焦于社会底层群体,却发现现实与数据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许多底层人的小康生活,更多是被平均出来的幻象。
从收入数据来看,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攀升,彰显经济发展成果斐然。但平均数的背后,掩盖了严重的贫富差距。高收入群体的财富快速增长,大幅拉高平均水平,而底层劳动者,如城市里的环卫工、快递员、外卖小哥,他们每日在烈日寒风中奔波,工作时长远超法定时间,收入却仅能勉强维持生计。以快递员为例,每月风里来雨里去,收件派件无数,扣除车辆损耗、保险费用等,到手工资不过三四千元,在物价高企的城市,除去房租、饮食开销,所剩无几,与小康标准中对生活品质、储蓄、消费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可他们的微薄收入,在平均数计算中,被轻易地与高收入者 “一视同仁”,营造出收入达标的假象。
再看居住条件,官方数据显示人均住房面积稳步提升,住房自有率也处于高位。但底层群体呢?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挤在狭小、破旧的城中村出租屋内,十几平米的空间,既是卧室又是厨房,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大。还有那些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为了节省房租,选择偏远郊区或与多人合租,通勤时间长,居住体验糟糕。在一些城市的老城区,仍有不少居民住在没有独立卫生间、年久失修的筒子楼里,这些住房在计算人均面积时,与豪华别墅、宽敞公寓一同平均,完全无法体现底层居住的窘迫。
在教育医疗方面,平均数据同样难以反映底层的艰难。全国教育资源投入增加,医疗保障覆盖面扩大,但底层家庭面临的困境依旧严峻。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他们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在课外辅导上,这对于收入微薄的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在医疗方面,尽管有医保,但许多重大疾病的自费部分、进口药品和先进治疗手段的高昂费用,仍让底层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高悬。
这种 “被平均” 的小康现象,根源在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业占比大,提供的多是低薪、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高强度工作岗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发达地区,导致底层人群就业机会受限,收入增长乏力。收入分配制度也有待完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偏低,再分配调节力度不足,难以有效缩小贫富差距。
要让底层人真正过上小康生活,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在产业政策上,推动产业升级,创造更多高附加值、高质量就业岗位;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扶持,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让底层人在家门口也能有好的工作机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加强税收、社保等再分配调节,保障底层群体的基本权益。在住房、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加大保障性供给,建设更多廉租房、公租房,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均衡教育资源,降低医疗费用,让底层人不再为生活的基本需求而焦虑。只有这样,小康生活对于底层群体才不再是被平均出来的虚幻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日常。